為何要用評測工具去認識自己?
- Thomas Yim
- 2020年10月14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一般而言,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一個,那為何有那麼不同的評測工具呢?究竟較貴與較便宜的評測工具有甚麼分別呢?
的確透過清晰的反思其實可以達到認識自己的觀點,從而面對生活上所面對的困擾。然而外界有很多因素會影響反思的結果,例如我們會透過認識性格,知道自己如何生活能夠讓自己最舒適;但往往會有很多生活上的期望而左右自己的反思。以性格透視為例,你是一個多謀形傾向的人,嚮往生活上能夠自主自由,但你發現身邊「循規蹈矩」的人生活得比你好,亦較受社會認同,當你反思時就可能會質疑自己的性格傾向比人差⋯良禽擇木而棲,即使你知道性格無分好壞優劣,相信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好而適應社會期望吧!

故此我們需要運用不同的評測工具,從一個較科學的角度,嘗試撥開過往經歷所學習、所期望的,逐步重新認識自己,讓自己不再做人造人。當然,人是複雜的,絕不可能有一份評測就能完全了解你是怎樣的一個人,所以評測分很多範疇,方便你安排時間及消化。
那麼較與較便宜的評測有甚麼分別呢?
首先要知道所有評測都一定會有體驗部分,沒有體驗部分的是靠估或百搭(即是任何人都適用)!體驗度越高,工作坊越有趣好玩,但誤差越大;而評測價錢與體驗度是成反比的!代表較貴的評測要花更多時間睇文字解讀報名,而報告結果則非常仔細、準確、具體,專屬你獨一無二的報告,所以很多期望即時知道「我是誰」的人都會選擇這類評測。
コメント